乡村民俗文化:从熙公祠侨人的爱国爱乡精神

发布时间:2024-03-01浏览次数:17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精神,2024年2月8日,惠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天天开心”队走进位于潮州市潮安区彩塘村金砂村的从熙公祠,开展以“潮汕祠堂文脉变迁研究”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领略潮汕古韵,学习侨人爱国爱乡精神。

团队成员实地查阅了从熙公祠的相关记载资料,并对从熙公祠管理人员与村民进行采访,深入了解了从熙公祠出资人陈旭年的爱国爱乡故事及其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据记载,陈旭年为人乐善好施、爱国爱乡,在祖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他积极响应清政府赈灾请求,为我国陕西等省饥民捐巨资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慈禧太后因而赐他二品顶戴,并在他的家乡为他建“急公好义”牌坊。在家乡他慷慨大方,为家乡做了大量好事,他对乡亲们有求必应,以德报怨,口碑甚佳。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的陈旭年,从清同治九年(1870年)开始,历时14年,耗巨资在家乡金砂斜角头兴建“从熙公祠”。当地俗语有“砂陇祠堂,下美沈厝”(均属彩塘),即喻其建筑之精美。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是镶嵌于门楼石壁上的四幅石雕。这四幅石雕分别以土农工商,渔樵耕读,花鸟虫鱼为题材,每幅石刻都很好地运用了“之”字形的构图,将不同时空的人、事、物集中在同一画面,浓缩故事情节,表现最富戏剧性的瞬间。一幅“渔樵耕读” 图,分布了二十五个人物,或穿插于亭台楼阁之上,或出没于山林曲径之中,或抛网捕,或牧牛而归,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在潮汕地区流传的“一条牛索气死三个师傅”的典故,说的就是渔樵耕读的石雕。“花鸟虫鱼”则以自然取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展翅的鸟,跳跃的鱼,肥硕的荷,怒放的花……无不维妙维肖,尽态极妍,艺术造诣之高,堪称一绝。“从熙公祠”是陈旭年梦魂萦绕的精神家园。

 

 撰稿:赖梓蓉、谢晓洁  审稿:潘勇裕


办公地址 广东惠州市演达大道46号惠州学院旭日大楼五楼
办公电话 0752-2529295 0752-2529278
邮箱 wyx@h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