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期社会实践活动|潮汕寅若祠堂的历史变迁

发布时间:2024-03-01浏览次数:26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当今的青年学子必须增强自身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心,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惠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天天开心队开展寒期社会实践活动,分别探寻坐落在潮汕地区的、拥有不同宗族文化的祠堂,体会潮汕祠堂千百年来的文脉变迁。

 

寅若公祠正门照 

20242月6日,团队成员来到揭阳市榕城区地都镇枫美村的寅若公祠进行了实地调研。团队成员来到寅若公祠,祠堂理事会成员进行交流,了解祠堂的历史渊源据了解,邹堂郑氏始祖朝奉公,福建莆田人,于南宋末年迁居邹堂,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枝繁叶茂。到晚清时期裔孙已分创十八个村落,称“邹堂十八乡”。从创乡至今八百多年来,裔孙们已经创建了30多座祠堂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中,乌美村、枫美村、仙埔村、南陇村与钱后村等5个行政村又被成为“邹堂龙”部分祠堂坐落于此,少数祠堂分布在其他几个村落。 

采访寅若公祠理事会成员

 

据悉,寅若公祠乃是寅若公的子孙为纪念祖先,明确祖宗渊源,增进族亲之友好和谐而修建的。寅若公系十五世祖,博涯公之第五子,排行第五,俗称五房。寅若公祠位于桑浦南麓之象鼻山,始创于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堂号为“振麟堂”。祠堂理事会成员介绍,寅若公祠曾办过小学、中学,是培育人才之地,也曾是国军与解放军先遣部队的歇脚营地,同时是潮剧团的表演之地(祠堂的墙壁上还挂有潮剧团赠送的字画)。解放潮汕前,寅若公祠劫难重重,日寇侵华期间遭受轰炸;解放后族亲破迷信,祠归公用,不同时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1975拆杉办校,导致祠堂全面崩溃,需重新修建。2008年,族中裔孙唤起房亲,重建祖祠,发扬祖先美德。如今,寅若公祠得到系统的管理,设有专管人员。族中房亲在节或忌日时在祠堂中祭拜,也可开设喜庆筵席,但白事不能在祠堂的大堂中进行。此外,族人还可以在祠堂的巷子里举办文娱活动,如下棋,对对联等,供老人开心养老。

 

邹堂古村游览图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化包容性的增强与人们愈发的怀旧,寅若公祠也加入旅游路线行列,激发经济价值,同时也受到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与保护。


撰稿:郑任丽、谢晓洁 审稿:潘勇裕

 

 


办公地址 广东惠州市演达大道46号惠州学院旭日大楼五楼
办公电话 0752-2529295 0752-2529278
邮箱 wyx@h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