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俗文化:祠堂——宗族的荣光,精神传承的宝殿

发布时间:2024-03-01浏览次数:11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惠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天天开心队”开展以“潮汕祠堂文脉变迁研究”为主题的寒期社会实践活动。

祠堂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姓氏宗族观念、血缘关系、历史档案、道德情操、精神风貌、文化底蕴的缩影,它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崇敬祖先向来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和图腾,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祠堂是姓氏宗亲的精神支柱,是家风家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

2024年2月9日,团队实地调研了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鹿境乡的蔡氏济阳堂,了解并学习祠堂文化精神。祠堂门前的石杆是祠堂文化的重要标志,村民表示可以拍照,并为我们讲解了祠堂门前那一道亮丽的人文历史风景线———竖立别具一格、富有地方色彩的石旗杆。

 

团队成员调研照片

据实践团队了解,石旗杆并不是用于悬挂旗帜,也不能随意可竖立,仅作为家族的荣耀与标志。据传,古时候本家族的人若考上“进士”,除在祠堂大门或厅堂上高悬“进士第”的匾额外,还要请名工匠精选石料,制作石旗杆,竖立于祠堂前,以示显耀激励后人奋发进取。近代,那些高官、富商以及旅居海外对家乡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族人也会为之竖立石旗杆。故“石旗杆”是功名、荣誉、权势、地位的象征,“石旗杆”越多表示该族的人功名成就越多,家族就越尊贵和荣耀。所以竖石旗杆的目的是为了光宗耀祖,激励子孙后代读书上进,成才立业,流芳后世。

据考察资料记载,石旗杆是用花岗岩条石,精雕细凿为上身是圆形孔,下身是方形孔的扁形石板。顶部凿成葫芦形,下部为方形底座。石身上有时还雕刻花纹装饰,立起来就像大旗杆。村民说这些都是新制的石旗杆,由于其相对而立成夹使用,村民都称之为旗杆夹。

 

石旗杆照片

随后,团队走入祠堂大门,抬头便望见两张刻有“中国望族民村”的红色大牌匾,村民为实践团队讲述了蔡氏杰出人物的故事。 

第一个代表人物是中国农民运动杰出领袖彭湃的夫人——蔡素屏烈士。她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新北村一户富商之家。1912年由父母主婚,与彭湃结为夫妻。当彭湃在海陆丰发起农民运动而日夜奔忙时,蔡素屏悉心照料家中各种事务并随同彭湃一起下乡宣传,甚至不惜变卖自己的随嫁首饰以支持活动经费。1928年,因叛徒告密,蔡素屏被敌人逮捕,面对酷刑拷打,她仍然坚贞不屈,最后惨遭杀害,终年31岁。

入村路口蔡素屏故乡牌子

第一个代表人物是革命烈士蔡家俊。1924年,蔡家俊参加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不幸的是,他在后来的五华县横流渡战斗中被捕。被捕后,他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凛然正气,押赴刑场时,他视死而归,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从容就义。

这些红色故事,生动折射了革命先辈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这次的调研让我们了解到每个宗祠都有族训家规家风等,其中有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这是族群共同的精神空间,也成了族群内道德约束的天然资源。本族姓辉煌历史和杰出人物,有利于该地区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彰显本族对社会的贡献,并以这种方式激励族内后人不忘先辈的高风亮节堂堂正正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