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定位
惠州学院日语本科专业于2007年设立,学制四年,文理兼招,现有在校生240人,专任教师16名,其中:中国籍教师11名,日本籍教师5名,是文理兼容且全员具有海外留学、进修背景的师资队伍。日语专业建有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为校级重点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校级国际协同育人平台、新型政校行企协同共建育人平台和中日韩科产教融实践教学平台及一个优秀教学团队、获得两项校级教学成果奖等。
近年来,日语专业按照学校立足惠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广东、辐射全国的定位目标,积极践行教育国际化特色发展之路,构建跨文化多元国际协同培养体系,探索培养以日语为主,其它知识为辅的“日语+”应用复合型人才,突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等,各方面成果不断涌现,人才培养成绩斐然。十三五期间,学生毕业前,超过50%的同学有走出去国际交流、海外实习等经历,一次性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7%以上,主要在涉外行业、日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部门工作。
二、培养目标
日语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了解中日两国社会、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语言应用能力,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创新思维,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区域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涉外行业、日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日语专业人才和应用复合型日语人才。
三、培养规格
(一)素质要求
日语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人文与科学素养以及合作、敬业、创新精神。
(二)知识要求
日语专业学生应掌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中日国情相关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
(三)能力要求
日语专业学生应具备日语运用能力、翻译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课程体系
(一)总体框架
日语专业课程体系是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定而成。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课程总学分为166.5学分,总学时2590学时。
(二)课程结构
1.公共基础类课程
公共必修基础类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占总学分的32%。
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与训练、创新创业教育、大学英语等课程。
通识选修课程包括提升学生知识素养、道德品质与身心素质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
2.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为必修课,分为日语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占专业总学分的50%。
日语技能课程包括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课程,主要开设以下课程: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会话、日语视听说、日语演讲与辩论、日语阅读、日语基础写作、笔译理论与实践(汉日互译)、口译理论与实践(汉日互译)等。
专业知识课程包括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主要开设以下课程: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学概论、日本概况、跨文化交际、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
3.专业方向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分为语言文学方向课程和特色复合型方向,占总学分的7%。
语言文学方向课程旨在拓展学习领域,提高对日语专业的整体把握能力。主要开设以下课程:汉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日语语法、日语语用与语篇、日本文学选读、日本文学史、比较文学、日本影视动漫文学、日本文学专题讨论等。
特色复合型方课程根据专业特色设置的系列课程。主要开设以下课程:日本社会与文化、日本经济与政治、中日关系研究、中日企业文化比较、中华文化概要、文学影视翻译等课程。
4.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课外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国际交流等。实践教学占总学分的13%。
5.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旨在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与翻译实践报告、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6个学分。
五、教师队伍
(一)师资结构
近年来,日语专业采取外引内培的措施,师资队伍的学历、学缘、职称和年龄结构得到明显优化。目前有专任教师16人(中国籍教师11人、日本籍教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为50%,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为30%,是文理兼容且全员具有海外背景的师资队伍,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培养。日语专业已形成了一支能够满足专业需求,全员具有海外背景,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基本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二)教师素质
日语专业教师全员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资格和条件,为人师表,知行合一,认真履行相关义务。日语专业以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抓手,加强专业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即坚定政治方向、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师育人、关心爱护学生,为人师表、遵守学术规范、秉持公平诚信、坚守廉洁自律、积极奉献等内容。教师师德师风,在校内处于较高水平;
日语专业教师全员均具有厚实的专业知识,熟悉外语教学与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具有扎实的日语基本功、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以及教学反思和改革能力;具有明确的学术研究方向和较强的研究能力,恪守学术规范。
(三)教师发展
实施名师工程和青年教师导师制。打造学习型与创新型学科团队,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集聚力强、一专多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由有经验的老师作为导师,挂钩指导青年教师,使其在教学和科研上不断成长。
实施“专业学科建设行动计划”。结合各级各类教研和科研项目的申报,要求专业教师端正认识,注重教学同时不放松科研,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实行“学科建设行动计划”,做实其内涵,打造学科研究方向。
加强教师“走出去”计划。实施教师海外培训计划,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使所有教师都有出国出境学习、访学、研究的经历,教师每1年至少参加1次培训,参加1次国际学术会议。
六、教学条件
(一)教学设施
日语专业现与英语专业共享数字语言实验室5个,共有250个座位,建筑面积约550平方。数字语言实验室系统包括:丰富的语言教学功能,多样的语言监听功能,灵活的节目播放显示功能,任意的高保真录音回放功能,完备的无纸化考试功能, 试听同步与上校园网功能。语言实验室可适用于多媒体语言教学、音视频课件资源点播、自主开放学习等多种教学应用场景,基本可以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二)信息资源
利用学校“阆苑学堂”学习通平台、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进行教学,在言语教学中形象直观地显示学习情境,充分展现出其独到的优越性。
(三)实践教学
本着“合理定位、明确方向、寻求特色、提高发展”的指导思想,紧密跟踪,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重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严格规范过程的监控与管理,构建“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知识面宽、专业基础扎实、市场适应能力强、面向社会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日语人才。“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即由公共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课外自主实践课程组成。
七、专业特色
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公共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课外创新、专业小组活动、社会实践、国际交流活动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多元跨文化国际协同培养体系,使各核心要素形成合力对能力培养产生正反馈效应。
点、线、面结合培养:引导学生把所学单项知识“点”转化为社会急需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点”,再通过一系列实践、科研训练及创新活动之“线”将能力“点”串联起来,构成能力培养之“线”,经过磨练出的能力培养之“线”组成能力培养之“面”。
创造应用型培养生态环境:创造能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生态环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自由探索,不断提高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应用所学知识启发自己,自如伸展思维,不断积累分析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实训实践实习环境。
八、国际交流
近年来,惠州学院日语专业立足广东省及惠州市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践行教育国际化特色发展之路,与日本的地方政府部门、大学、行业、企业及学术团体等,构建跨文化多元国际协同育人平台(校政、校校、校行、校企、校研),合力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现“请进来”国际交流人数达到500多人次,“走出去”国际交流人数达到200多人次,学生赴日本筑波大学、广岛大学和札幌大学等留学50余人、赴日本社会实践(实习)达150多人、赴日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3人次、在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3篇、在日本学术期刊上登载毕业论文近30篇。在大学生学科竞赛上获得50多项全国性及国际性比赛奖项。跨文化国际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提高了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增强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各方面成果不断涌现。